城隍 (守護城池之神)城隍,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為儒教《周官》八神之一。也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于陽界的縣長(是真正專門負責人一生福壽祿和惡罰明的官職,而且不是神,稱呼為城隍 判官等)。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關并隨城市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城隍產生于古代儒教祭祀而經道教演衍的地方守護神。城隍本指護城河,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祭祀城隍神的例規(guī)形成于南北朝時。唐宋時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為國家祀典。元代封之為佑圣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為王、公、侯、伯四等,歲時祭祀,分別由國王及府州縣守令主之。明太祖此舉之意,“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幸免”。 城隍 (漢語詞匯)城隍是古代中華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于陽界的市長。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關并隨城市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城隍產生于古代祭祀而經道教演衍的地方守護神。
城隍chénghuáng
(1)[wallandmoat]∶護城河
(2)[towngod]∶道教指城池的守護神
城墻及護城河。泛指城池。
《晉書.卷一○四.石勒載記上》:「時城隍未修,乃于襄國筑隔城垂柵,設鄣以待之。」
《全唐詩.卷八○六.寒山詩》:「儂家暫下山,入到城隍里。」
守護城池的神。見《北齊書.卷二○.慕容儼傳》。歷代多有奉祀,至明太祖始大行封賞,稱祗以各府州縣之名,嚴然為陰間王朝。職掌也擴大為護國安邦、調和風雨、剪兇 除惡,并管領死人亡魂等事,而官吏赴任,依例須至城隍廟前宣誓就職,以求庇佑,成為民間信仰的重心。而清明、中元和十月朔有城隍出巡,據說可保合境平安。
英語ShingWong(deityinChinesemythology)?
德語Chenghuang,Stadtgott,SchutzpatronderStadt(Eig)?
法語Chenghuangye
本站部份資料來自網絡或由網友提供,如有問題請速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處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華漢語詞典allstream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2024058711號
免責聲明:本站非營利性站點,以方便網友為主,僅供學習。合作/投訴聯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