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見“符驗”。
⒈ 亦作“符騐”。 憑據(jù);證件。
引《荀子·性惡》:“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br />王先謙 集解引 王引之 曰:“符驗即符節(jié)。 《哀公六年公羊傳》注:節(jié),信也。 《齊策》注:騐,信也?;蜓苑?jié),或言符騐,或言符信,一也?!?br />元 關(guān)漢卿 《望江亭》第四折:“白士中 云:你憑著甚么符騐來拏我?衙內(nèi)云:我奉圣人的命,有勢劍金牌,被盜失了,我有文書?!?br />《明史·職官志三》:“符驗之號五:曰馬,曰水,曰達,曰通,曰信。符驗之制,上織船馬之狀,起馬用‘馬’字,雙馬用‘達’字,單馬用‘通’字,起船者用‘水’字,并船用‘信’字。親王之藩及文武出鎮(zhèn)撫,行人通使命者則給之?!?/span>
⒉ 應(yīng)驗;符合。
引《漢書·杜欽傳》:“跡 三代 之季世,覽 宗 宣 之饗國,察近屬之符驗,禍敗曷常不由女德?”
南朝 宋 何承天 《上元嘉歷表》:“又史官受詔,以土圭測景,考校二至,差三日有餘。從來積歲及 交州 所上,檢其增減,亦相符騐。”
《舊唐書·方伎傳·張獻甫》:“數(shù)顧問災(zāi)異,事皆符驗。”
⒈ 符合驗證。
引《荀子·性惡》:「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
本站部份資料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由網(wǎng)友提供,如有問題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立即處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華漢語詞典allstream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2024058711號
免責(zé)聲明:本站非營利性站點,以方便網(wǎng)友為主,僅供學(xué)習(xí)。合作/投訴聯(lián)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