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文 指古書文句在傳抄、刻印中顛倒誤置的字。如《淮南子·原道訓(xùn)》:“游微霧,鶩恍惚?!薄盎秀薄睉?yīng)與下句押韻為“惚恍”。 古語中倒文的事例 《左傳·昭公十九年》引諺語“室于怒,市于色”,按通常順序是“怒于室,色于市”(在家里發(fā)了脾氣,到外面還一臉怒氣)。 《閔公元年》:“不如逃之,無使罪至,為吳大伯,不亦可乎?猶有令名,與其及也?!卑赐ǔm樞驊?yīng)是:“與其及也,不如逃之,無使罪至。為吳大伯,猶有令名,不亦可乎?”(與其遭殃,不如逃走,不讓罪名臨頭。出走后做個吳國太伯那樣的人,還有美名,難道不好嗎?) 宋庠《重展西湖二首(其一)》首句“綠鴨東陂已可憐,更因云竇注西田”中,“綠鴨”應(yīng)為“鴨綠”的倒文。
??睂W(xué)上指抄刊古書時誤寫顛倒的字詞。
古書中為求協(xié)韻而倒置的文字。
本站部份資料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由網(wǎng)友提供,如有問題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立即處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華漢語詞典allstream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2024058711號
免責(zé)聲明:本站非營利性站點,以方便網(wǎng)友為主,僅供學(xué)習(xí)。合作/投訴聯(lián)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