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似孤云何處歸,我似離群雁。
江北江南幾度秋,夢(mèng)里朱顏換。
人是嶺頭云,聚散天誰管。
君似孤云何處歸,我似離群雁。
周紫芝(1082-1155),南宋文學(xué)家。字少隱,號(hào)竹坡居士,宣城(今安徽宣州市)人。紹興進(jìn)士。高宗紹興十五年,為禮、兵部架閣文字。高宗紹興十七年(1147)為右迪功郎敕令所刪定官。歷任樞密院編修官、右司員外郎。紹興二十一年(1151)出知興國軍(治今湖北陽新),后退隱廬山。交游的人物主要有李之儀、呂好問呂本中父子、葛立方以及秦檜等,曾向秦檜父子獻(xiàn)諛詩。約卒于紹興末年。著有《太倉稊米集》、《竹坡詩話》、《竹坡詞》。有子周疇。
《卜算子·席上送王彥猷》周紫芝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詞,在送別友人王彥猷的酒席上,作者寫了這首詞。上片寫依依惜別,下片發(fā)人生感喟。
“江北上歸舟,再見江南岸”,是對(duì)友人歸程的預(yù)測。從江北登上歸舟,可以重新見到江南的景色,意思是從江北登程,去向江南?!敖苯蠋锥惹铮瑝?mèng)里朱顏換?!币惶幗保惶幗?,數(shù)年不能相聚,在依稀的別夢(mèng)中,韶華逝去,歲月蹉跎,鬢生白發(fā),臉增衰容,人就變得越來越老了。白居易詩:“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碧K軾詩:“鐘鼓江南岸,歸來夢(mèng)自驚?!币饩秤邢嗨浦?。但白、蘇詩主要寄托了對(duì)江南的懷念,而作者這首詞抒發(fā)的主要是對(duì)友人的眷念。
“人是嶺頭云,聚散天誰管。君似孤云何處歸,我似離群雁。”過片以后,主要是抒發(fā)對(duì)人生飄泊聚散無常的感喟。這里作者選用了三個(gè)形象的比喻,一是把“人”比作“嶺頭云”,飄忽變幻,聚散無常;二是把“君”比作“孤云”,飄泊在外,何處歸宿?“萬物各有托,孤云獨(dú)無依”(陶潛《詠貧士詩》),處境之凄涼落寞可見一斑;三是把“我”比作“離群雁”,孤雁失群,凄惶哀鳴,“一聲何處離群雁,那向江村靜處聞”(戴復(fù)古詩),與孤云的況味可說毫無二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這種感慨,是作為帶有普遍性的人生規(guī)律來認(rèn)識(shí)的。這種認(rèn)識(shí),固然有作者與友人之間的情誼以及分手在即引起的悵惘這種直接原因,但終究也反映了作者消極傷感的情緒。
作者同時(shí)還有一首同詞牌的《再和彥猷》,意境、情調(diào)同本詞大致相仿,錄以備考:“霜葉下孤篷,船在垂楊岸。早是凄涼惜別時(shí),更惜年華換。別酒解留人,拚醉君休管。醉里朱弦莫漫彈,愁入?yún)⒉钛??!?/p>
周紫芝名句推薦
- 誰知江上酒,還與故人傾。
作者:周紫芝:出自《臨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 只愁飛詔下青冥。不應(yīng)霜塞晚,橫槊看詩成。
作者:周紫芝:出自《臨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 鐵馬紅旗寒日暮,使君猶寄邊城。
作者:周紫芝:出自《臨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 記得武陵相見日,六年往事堪驚。
作者:周紫芝:出自《臨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 雁過斜陽,草迷煙渚。如今已是愁無數(shù)。
作者:周紫芝:出自《踏莎行·情似游絲》
- 情似游絲,人如飛絮。淚珠閣定空相覷。
作者:周紫芝:出自《踏莎行·情似游絲》
-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過得今宵去。
作者:周紫芝:出自《踏莎行·情似游絲》
- 雁過斜陽,草迷煙渚。
作者:周紫芝:出自《踏莎行·情似游絲》
- 一溪煙柳萬絲垂,無因系得蘭舟住。
作者:周紫芝:出自《踏莎行·情似游絲》
- 如今風(fēng)雨西樓夜,不聽清歌也淚垂。
作者:周紫芝:出自《鷓鴣天·一點(diǎn)殘紅欲盡時(sh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