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大全

[唐代] 李顯
唐中宗李顯(656年-710年),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兩度在位。章懷太子李賢被廢后,李顯被立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武后臨朝稱制。光宅元年(684年),被廢為廬陵王先后遷于均州、房州等地。圣歷二年(699年)召還洛陽復立為皇太子。神龍元年(705年)復位。李顯在位期間,恢復唐朝舊制,免除租賦,設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館學士,發(fā)展與吐蕃的經(jīng)濟、文化交往,實行和親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保證了邊疆地區(qū)的穩(wěn)定。唐中宗李顯前后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去世,終年55歲,謚號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謚孝和皇帝),葬于定陵。

[清代] 宋湘
宋湘(1757~1826)字煥襄,號芷灣,廣東嘉應州(今廣東梅州市梅縣區(qū))人。清代中葉著名的詩人、書法家、教育家,政聲廉明的清官。他出身貧寒,受家庭影響勤奮讀書,年輕時便在詩及楹聯(lián)創(chuàng)作中展露頭角,被稱為“嶺南第一才子”?!肚迨犯?#183; 列傳》中稱“粵詩惟湘為巨”。

[清代] 朱之瑜
朱之瑜(1600年11月17日~1682年5月23日),明清之際的學者和教育家。字楚嶼,又作魯嶼,號舜水,漢族,浙江余姚人,明末貢生。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二次奉詔特征,未就,人稱征君。清兵入關后,流亡在外參加抗清復明活動。南明亡后,東渡定居日本,在長崎、江戶(今東京)授徒講學,傳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著有《朱舜水集》。其學特點是提倡“實理實學、學以致用”,認為“學問之道,貴在實行,圣賢之學,俱在踐履”,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的影響。朱之瑜和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顏元一起被稱為明末清初中國五大學者。并與王陽明、黃梨洲、嚴子陵稱為余姚四先賢。

[清代] 傅山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際道家思想家、書法家、醫(yī)學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濁翁、觀化等別名,漢族,山西太原人。傅山自稱為老莊之徒,他自己也在很多場合與作品中反復強調(diào)、自陳:“老夫?qū)W老莊者也”、“我本徒蒙莊”、“吾師莊先生”、“吾漆園家學”。自覺繼承道家學派的思想文化。他對老莊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泰初有無”、“隱而不隱”等命題,都作了認真的研究與闡發(fā),對道家傳統(tǒng)思想作了發(fā)展。

[宋代] 李彭
李彭,約公元一o九四年前后在世,字商老,南康軍建昌(今江西永修縣)人,江西詩派詩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哲宗紹圣初前后在世。博覽群書,詩文富贍,為江西派大家。曾與蘇軾、張耒等唱和。甚精釋典,被稱為“佛門詩史”。生平事跡不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