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方苞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獄,見死而由竇出者,日四三人。
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此疫作也。
今天時順正,死者尚稀,往歲多至日數(shù)十人。
”余叩所以。
杜君曰:“是疾易傳染,遘者雖戚屬不敢同臥起。
而獄中為老監(jiān)者四,監(jiān)五室,禁卒居中央,牖其前以通明,屋極有窗以達氣。
旁四室則無之,而系囚常二百余。
每薄暮下管鍵,矢溺皆閉其中,與飲食之氣相薄,又隆冬,貧者席地而臥,春氣動,鮮不疫矣。
獄中成法,質(zhì)明啟鑰,方夜中,生人與死者并踵頂而臥,無可旋避,此所以染者眾也。
又可怪者,大盜積賊,殺人重囚,氣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或隨有瘳,其駢死,皆輕系及牽連佐證法所不及者。
”余曰:“京師有京兆獄,有五城御史司坊,何故刑部系囚之多至此?”杜君曰:“邇年獄訟,情稍重,京兆、五城即不敢專決;又九門提督所訪緝糾詰,皆歸刑部;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書吏、獄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連,必多方鉤致。
茍入獄,不問罪之有無,必械手足,置老監(jiān),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導(dǎo)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為劑,而官與吏剖分焉。
中家以上,皆竭資取保;其次‘求脫械居監(jiān)外板屋,費亦數(shù)十金;惟極貧無依,則械系不稍寬,為標準以警其余。
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輕者、無罪者罹其毒。
積憂憤,寢食違節(jié),及病,又無醫(yī)藥,故往往至死。
”余伏見圣上好生之德,同于往圣。
每質(zhì)獄詞,必于死中求其生,而無辜者乃至此。
儻仁人君子為上昌言:除死刑及發(fā)塞外重犯,其輕系及牽連未結(jié)正者,別置一所以羈之,手足毋械。
所全活可數(shù)計哉?或曰:“獄舊有室五,名曰現(xiàn)監(jiān),訟而未結(jié)正者居之。
儻舉舊典,可小補也。
杜君曰:“上推恩,凡職官居板屋。
今貧者轉(zhuǎn)系老監(jiān),而大盜有居板屋者。
此中可細詰哉!不若別置一所,為拔本塞源之道也。
”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獄同官僧某,遘疫死,皆不應(yīng)重罰。
又某氏以不孝訟其子,左右鄰械系入老監(jiān),號呼達旦。
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訊之,眾言同,于是乎書。
凡死刑獄上,行刑者先俟于門外,使其黨入索財物,名曰“斯羅”。
富者就其戚屬,貧則面語之。
其極刑,曰:“順我,即先刺心;否則,四肢解盡,心猶不死。
”其絞縊,曰:“順我,始縊即氣絕;否則,三縊加別械,然后得死。
”唯大辟無可要,然猶質(zhì)其首。
用此,富者賂數(shù)十百金,貧亦罄衣裝;絕無有者,則治之如所言。
主縛者亦然,不如所欲,縛時即先折筋骨。
每歲大決,勾者十四三,留者十六七,皆縛至西市待命。
其傷于縛者,即幸留,病數(shù)月乃瘳,或竟成痼疾。
余嘗就老胥而問焉:“彼于刑者、縛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果無有,終亦稍寬之,非仁術(shù)乎?”曰:“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懲后也;不如此,則人有幸心。
”主梏撲者亦然。
余同逮以木訊者三人:一人予三十金,骨微傷,病間月;一人倍之,傷膚,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
或叩之曰:“罪人有無不均,既各有得,何必更以多寡為差?”曰:“無差,誰為多與者?”孟子曰:“術(shù)不可不慎。
”信夫!部中老胥,家藏偽章,文書下行直省,多潛易之,增減要語,奉行者莫辨也。
其上聞及移關(guān)諸部,猶未敢然。
功令:大盜未殺人及他犯同謀多人者,止主謀一二人立決;余經(jīng)秋審皆減等發(fā)配。
獄詞上,中有立決者,行刑人先俟于門外。
命下,遂縛以出,不羈晷刻。
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倉,法應(yīng)立決,獄具矣,胥某謂曰:“予我千金,吾生若。
”叩其術(shù),曰:“是無難,別具本章,獄詞無易,取案末獨身無親戚者二人易汝名,俟封奏時潛易之而已。
”其同事者曰:“是可欺死者,而不能欺主讞者,倘復(fù)請之,吾輩無生理矣。
”胥某笑曰:“復(fù)請之,吾輩無生理,而主讞者亦各罷去。
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則吾輩終無死道也。
”竟行之,案末二人立決。
主者口呿舌撟,終不敢詰。
余在獄,猶見某姓,獄中人群指曰:“是以某某易其首者。
”胥某一夕暴卒,眾皆以為冥謫云。
凡殺人,獄詞無謀、故者,經(jīng)秋審入矜疑,即免死。
吏因以巧法。
有郭四者,凡四殺人,復(fù)以矜疑減等,隨遇赦。
將出,日與其徒置酒酣歌達曙。
或叩以往事,一一詳述之,意色揚揚,若自矜詡。
噫!渫惡吏忍于鬻獄,無責(zé)也;而道之不明,良吏亦多以脫人于死為功,而不求其情,其枉民也亦甚矣哉!奸民久于獄,與胥卒表里,頗有奇羨。
山陰李姓以殺人系獄,每歲致數(shù)百金。
康熙四十八年,以赦出。
居數(shù)月,漠然無所事。
其鄉(xiāng)人有殺人者,因代承之。
蓋以律非故殺,必久系,終無死法也。
五十一年,復(fù)援赦減等謫戍,嘆曰:“吾不得復(fù)入此矣!”故例:謫戍者移順天府羈候。
時方冬停遣,李具狀求在獄候春發(fā)遣,至再三,不得所請,悵然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