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吞蝗
唐太宗吞蝗朗讀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掇數(shù)枚而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
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
”將吞之,左右遽諫曰:“恐誠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災(zāi)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觀二年,京師旱,蝗蟲大起。 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掇數(shù)枚而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 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 ”將吞之,左右遽諫曰:“恐誠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災(zāi)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吳兢(670—749),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唐朝著名史學(xué)家,武周時入史館,修國史。耿直敢于犯顏直諫,政治上頗有獻替,他的直言敢諫,不愧為一代諍臣。
《唐太宗吞蝗》吳兢 古詩翻譯及注釋
翻譯
貞觀二年,京城長安大旱,蝗蟲四起。唐太宗進入園子看糧食(損失情況),看到有蝗蟲(在禾苗上面),捉了幾只念念有詞道:“百姓把糧食當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這對百姓有害。百姓有罪,那些罪過全部在我(身上),你如果真的有靈的話,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了?!睂⒁滔氯ァV車娜嗣竦溃?quot;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說道:“我真希望它把給百姓的災(zāi)難移給我一個人!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說完)馬上就把它吞了。
注釋
1、貞觀二年:即公元628年,貞觀為唐太宗年號。
2、京師:京城,國都、長安。
3、苑:古代帝王游玩、打獵和躬耕的園林。
4、掇:抓取。
5、予:唐太宗自稱。
6、遽:馬上。
7、諫:委婉地規(guī)勸。
8、朕:皇帝自稱。
9、躬:身體。
10、冀:希望。
11、是:這(是)。
12、蝕:吞下。
13、遂:立刻
14、予一人:古代帝王自稱。
15、咒:批評
16、作:起,興起
17、其:如果
18、食:吃
19、諫:諫人
20、過:罪過
《唐太宗吞蝗》吳兢 古詩簡析
本文敘述了唐太宗在蝗災(zāi)爆發(fā)后,吞食蝗蟲的故事。文章主要通過語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唐太宗見到蝗蟲后咒罵蝗蟲與百姓奪食,“是害于百姓”,可見他首先想到的是人民,憂慮的是民生。人后又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毖哉Z之中流露出一個心懷子民的帝王甘愿為人民承擔(dān)責(zé)任的勇氣。當左右勸止他吃蝗蟲時,他說:“所冀移災(zāi)朕躬,何疾避之?”進一步表現(xiàn)了唐太宗愿為人民承載災(zāi)難的勇氣和堅決消滅蝗蟲的決心。《唐太宗吞蝗》的詩詞大意
觀察二年,京都洛陽發(fā)生旱災(zāi),蝗災(zāi)大起。太宗入苑看莊稼,看見蝗蟲,拾取幾枚,說:“糧食是命令,而你吃的,這是有害于百姓。
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你如果有靈,但當蝕我的心,不要傷害百姓。
”將吞下的,左右的人忙勸道:“恐怕真快,不可!”太宗:“我希望災(zāi)禍轉(zhuǎn)移到我身,為什么躲避疾?。 本屯淌沉?。
* 以上翻譯來自百度翻譯(AI),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