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祠記
象祠記朗讀其下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
宣慰安君,因諸苗夷之請,新其祠屋,而請記于予。
予曰:“毀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
”“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蓋莫知其原。
然吾諸蠻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舉而不敢廢也。
”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蓋嘗毀之。
象之道,以為子則不孝,以為弟則傲。
斥于唐,而猶存于今;壞于有鼻,而猶盛于茲土也,胡然乎?”我知之矣:君子之愛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烏,而況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則祀者為舜,非為象也。
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驁桀者豈少哉?而象之祠獨延于世,吾于是蓋有以見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澤之遠(yuǎn)且久也。
象之不仁,蓋其始焉耳,又烏知其終之不見化于舜也?《書》不云乎:“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 瞽瞍亦允若,則已化而為慈父。
象猶不弟,不可以為諧。
進治于善,則不至于惡;不抵于奸,則必入于善。
信乎,象蓋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國,象不得以有為也。
”斯蓋舜愛象之深而慮之詳,所以扶持輔導(dǎo)之者之周也。
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
斯可以見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賢使能而安于其位,澤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懷之也。
諸侯之卿,命于天子,蓋《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歟?吾于是蓋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也。
然則唐人之毀之也,據(jù)象之始也;今之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終也。
斯義也,吾將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雖若象焉,猶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雖若象之不仁,而猶可以化之也。
”
靈、博之山,有象祠焉。 其下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 宣慰安君,因諸苗夷之請,新其祠屋,而請記于予。 予曰:“毀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 ”“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蓋莫知其原。 然吾諸蠻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舉而不敢廢也。 ”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蓋嘗毀之。 象之道,以為子則不孝,以為弟則傲。 斥于唐,而猶存于今;壞于有鼻,而猶盛于茲土也,胡然乎?”我知之矣:君子之愛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烏,而況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則祀者為舜,非為象也。 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驁桀者豈少哉?而象之祠獨延于世,吾于是蓋有以見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澤之遠(yuǎn)且久也。 象之不仁,蓋其始焉耳,又烏知其終之不見化于舜也?《書》不云乎:“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 瞽瞍亦允若,則已化而為慈父。 象猶不弟,不可以為諧。 進治于善,則不至于惡;不抵于奸,則必入于善。 信乎,象蓋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國,象不得以有為也。 ”斯蓋舜愛象之深而慮之詳,所以扶持輔導(dǎo)之者之周也。 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 斯可以見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賢使能而安于其位,澤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懷之也。 諸侯之卿,命于天子,蓋《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歟?吾于是蓋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也。 然則唐人之毀之也,據(jù)象之始也;今之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終也。 斯義也,吾將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雖若象焉,猶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雖若象之不仁,而猶可以化之也。 ”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云,字伯安,號陽明,封新建伯,謚文成,人稱王陽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和軍事家。王陽明不僅是宋明心學(xué)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稱之為“真三不朽”其學(xué)術(shù)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yuǎn)的影響,因此,王守仁(心學(xué)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學(xué)創(chuàng)始人)、孟子(儒學(xué)集大成者)、朱熹(理學(xué)集大成者)并稱為孔、孟、朱、王。
《象祠記》王守仁 古詩翻譯及注釋
翻譯
靈鷲山和博南山有象的祠廟。那山下住著的許多苗民,都把他當(dāng)作神祭祀。宣尉使安君,順應(yīng)苗民的請求,把祠廟的房屋重新修整,同時請我做一篇記。我說:“是拆毀它呢,還是重新修整它呢?”宣慰使說:“是重新修整它。”我說:“重新修整它,是什么道理呢?”宣尉使說:“這座祠廟的創(chuàng)建,大概沒有人知道它的起源了。然而我們居住在這里的苗民,從我的父親、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是尊敬信奉,并誠心祭祀,不敢荒廢呢?!?br />我說:“為什么這樣呢?有鼻那地方的象祠,唐朝人曾經(jīng)把它毀掉了。象的為人,作為兒子就不孝,作為弟弟就傲慢。對象的祭祀,在唐朝就受斥責(zé),可是還存留到現(xiàn)在;他的祠廟在有鼻被拆毀,可是在這里卻還興旺。為什么這樣呢?”我懂得了!君子愛這個人,便推廣到愛他屋上的烏鴉,更何況是對于圣人的弟弟呢!既然這樣,那么興建祠廟是為了舜,不是為了象??!我猜想象的死去,大概是在舜用干舞羽舞感化了苗族之后么?如果不是這樣,那么古代兇暴乖戾的人難道還少嗎?可是象的祠廟卻獨獨能傳到今世。我從這里能夠看到舜的品德的高尚,進入人心的深度,和德澤流傳的遼遠(yuǎn)長久。象的兇暴,在開始是這樣的,又怎見得他后來不被舜感化呢?瞽瞍也能聽從,那么他已經(jīng)被舜感化成為慈祥的父親了;如果象還不尊敬兄長,就不能夠說是全家和睦了。他上進向善,就不至于仍是惡;不走上邪路,就說明一定會向善。象已經(jīng)被舜感化了,確實是這樣??!孟子說:“天子派官吏治理他的國家,象不能有所作為呢!”這大概是舜愛象愛得深,并且考慮得仔細(xì),所以用來扶持輔導(dǎo)他的辦法就很周到呢。從這里能夠看到象被舜感化了,所以能夠任用賢人,安穩(wěn)地保有他的位子,把恩澤施給百姓,因此死了以后,人們懷念他啊。諸侯的卿,由天子任命,是周代的制度;這也許是仿效舜封象的辦法吧!我因此有理由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沒有不能夠感化的人。既然這樣,那么唐朝人拆毀象的祠廟,是根據(jù)象開始的行為;現(xiàn)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來的表現(xiàn)。
這個意義,我將把它向世上講明。使人們知道:人的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樣,還能夠改正;君子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到了極點,即使別人跟象一樣兇暴,也還能夠感化他呢。
注釋
①象祠:象的祠廟。象,人名,傳說中虞舜的弟弟。
②有鼻:古地名,在今湖南道縣境內(nèi)。相傳舜封象于此。象死后,當(dāng)?shù)厝藶樗遂魪R。
③瞽瞍(gǔsǒu):舜父名。
④底:通“抵”,到。
《象祠記》王守仁 古詩評析
本文為王守仁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時所作。象祠,為紀(jì)念虞舜的同父異母弟象而修建的祠堂。根據(jù)古代傳說,象在其母慫恿下,曾多次謀害舜,皆未得逞。其后,象被舜所感化。舜即位后,封象為有鼻國國君(其領(lǐng)地在今湖南道縣北)。在傳統(tǒng)觀念中,象是一個被否定的人物,唐代時,道州刺史就曾毀掉當(dāng)?shù)氐南箪簟2贿^,王守仁認(rèn)為“天下無不可化之人”,象之所以最后受到感化,正說明舜的偉大,從而說明君子修德的重要性。這也是作者一貫倡導(dǎo)的“致良知”的具體例證。
這又是一篇闡明作者“致良知”的觀點的論文。全文從宣君修繕象祠寫起,作者連著用了兩個“胡然乎”的質(zhì)疑句子帶動了全文。在正面論證“致良知”這一中心內(nèi)容時,作者采取了層層深入、水到渠成的手法。他首先指出,人們之所以為象立祠,是為了紀(jì)念舜,即所謂“愛屋及烏”之意,然后具體到舜是如何感化象的。(關(guān)于象在早年是如何的“不善”,在古代是人人熟知的,所以作者不再列舉。)這就很自然地得出了第四段結(jié)尾中所說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的結(jié)論。
王陽明的文章比較通俗明快,這是為了宣揚他的哲學(xué)思想的需要。同時,為了觸類旁通,他慣于在行文時多舉例證。例如,在這篇短文中,他援引的古書就有《書經(jīng)》《孟子》;還用“管蔡不免”的史實反襯舜的感化之功。所有這些,都有助于增強文章的說服力,還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象祠記》的詩詞大意
靈、廣泛的山,有象的祠廟。部下苗民的居住者,都神而祭祀的。
宣慰君,順應(yīng)苗民的請求,新的祠堂,但請記在我。
我說:“詆毀他呢,這種新的的?”他說:“新的。
”“新的”,何在嗎?”他說:“這座祠廟的出發(fā)點,大概沒有人知道它的起源。
然而我們居住在這里的苗民,從我的父親、我的祖父溯曾高而上,都尊奉而祭祀了,舉而不敢廢棄的。
”我說:“為什么這樣呢?有鼻子的祭祀,唐朝人曾經(jīng)毀了。
象之道,認(rèn)為兒子就不孝,認(rèn)為弟弟就傲慢。
排斥在唐,但仍存在于現(xiàn)在;壞在有鼻,而在這片土地的仍然很大,為什么這樣呢?”我知道了:君子愛惜像人一樣,推廣到他屋上的烏鴉,而何況在圣人的弟弟呢?然而,祭祀的是舜,不是為象征。
意象的死,他在干羽已經(jīng)格的后代呢?不但是,古代兇暴乖戾的人難道少嗎?而象的祠廟獨自延于世,我從這里能夠看到舜德到,入人之深,而潤澤的遼遠(yuǎn)長久的。
象的不仁,在開始罷了,又怎么知道他最終的不被舜感化了?《尚書》不是說嗎:“和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瞽瞍也允諾,就已化為慈父。
象仍不弟弟,不能認(rèn)為和諧。
上進向善,就不至于討厭;不走上邪,就一定會向善。
信嗎,象已經(jīng)被舜感化了!《孟子》說:“天子派官吏治理國家,象不能有所作為呢。
”這大概是舜愛象的深而考慮的詳細(xì),為了扶持輔導(dǎo)他們的周了。
不對,周公的圣,而管、蔡不能幸免。
斯可以看到象被舜感化,所以能任用賢能而安于其位,恩澤施給百姓,既然死了以后,人們懷念他了。
諸侯的卿,天子的命令,這是《周禮》的規(guī)定,這也許是仿效舜封象嗎?我因此有理由相信人性的善良,天下沒有不可教化的人”。
那么唐人的毀壞的原因,根據(jù)模擬的開始的;現(xiàn)在苗民祭祀的啊,承象的結(jié)果。
這種道理啊,我將以表于世,讓他知道別人的不好,雖然跟象一樣,還可以用來修改;而君子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當(dāng)他到了,雖然如果象他不仁,但還是可以改變的原因。
”* 以上翻譯來自百度翻譯(AI),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