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于鵠
哭于鵠朗讀青山無逸人,忽覺大國貧。
良玉沉幽泉,名為天下珍。
野性疏時(shí)俗,再拜乃從軍。
氣高終不合,去如鏡上塵。
我初有章句,相合者唯君。
今來吊嗣子,對(duì)隴燒新文。
耕者廢其耜,爨者絕其薪。
茍無新衣裳,曷用光我身。
奠酒徒拜手,哀懷安能陳。
徒保金石韻,千載人所聞。
良玉沉幽泉,名為天下珍。
野性疏時(shí)俗,再拜乃從軍。
氣高終不合,去如鏡上塵。
我初有章句,相合者唯君。
今來吊嗣子,對(duì)隴燒新文。
耕者廢其耜,爨者絕其薪。
茍無新衣裳,曷用光我身。
奠酒徒拜手,哀懷安能陳。
徒保金石韻,千載人所聞。
青山無逸人,忽覺大國貧。 良玉沉幽泉,名為天下珍。 野性疏時(shí)俗,再拜乃從軍。 氣高終不合,去如鏡上塵。 我初有章句,相合者唯君。 今來吊嗣子,對(duì)隴燒新文。 耕者廢其耜,爨者絕其薪。 茍無新衣裳,曷用光我身。 奠酒徒拜手,哀懷安能陳。 徒保金石韻,千載人所聞。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yè)”。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rèn)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jì)事》、《輿地紀(jì)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哭于鵠》的詩詞大意
青山無逸人,忽然覺得大國貧窮。良玉沉幽泉,名為天下珍。
野性疏時(shí)俗,拜了兩拜就從軍。
氣高終不符合,去到鏡子上的灰塵。
我當(dāng)初有句子,相同的只有你。
現(xiàn)在前來吊唁繼位的兒子,對(duì)隴燒新文章。
耕種的廢棄他的工具,做飯的斷絕他的薪。
如果沒有新衣服,為什么要用光我的身體。
奠酒人拜手,哀懷安能陳述。
只保金石韻味,千年人所聽到。
* 此部分翻譯來自AI,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