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劉長卿
向夕斂微雨,晴開湖上天。
離人正惆悵,新月愁嬋娟。
佇立白沙曲,相思滄海邊。
浮云自來去,此意誰能傳。
一水不相見,千峰隨客船。
寒塘起孤雁,夜色分鹽田。
時復(fù)一延首,憶君如眼前。
-
唐代:孟浩然
客舟貪利涉,暗里渡湘川。
露氣聞芳杜,歌聲識采蓮。
榜人投岸火,漁子宿潭煙。
行侶時相問,潯陽何處邊。
-
唐代:竇牟
日愛南山好,時逢夏景殘。
白云兼似雪,清晝乍生寒。
九陌峰如墜,千門翠可團。
欲知形勝盡,都在紫宸看。
-
唐代:陸暢
白玉為竿丁字成,黃金繡帶短長輕。
強遮天上花顏色,不隔云中語笑聲。
-
唐代:姚合
先生自說瀛洲路,多在青松白石間。
海岸夜中常見日,仙宮深處卻無山。
犬隨鶴去游諸洞,龍作人來問大還。
今日偶聞塵外事,朝簪未擲復(fù)何顏。
-
唐代:袁不約
愁聲秋繞杵,寒色碧歸山。
(《深秋》)
送將歡笑去,收得寂寥回。
(《客去》)
-
唐代:張祜
蒼苔古澀自雕疏,誰道中郎筆力馀。
長愛當(dāng)時遇王粲,每來碑下不關(guān)書。
-
唐代:馬戴
閑居誰厭僻,門掩漢祠前。
山色夏云映,樹陰幽草連。
晴光分渚曲,綠氣冒原田。
何日遠游罷,高枝已噪蟬。
-
唐代:許棠
竹檻匝回廊,城中似外方。
月云開作片,枝鳥立成行。
徑接河源潤,庭容塔影涼。
天臺頻去說,誰占最高房。
-
唐代:羅鄴
受得彭門擁信旗,一家將謂免羈離。
到來門館空歸去,羞向交親說受知。
層構(gòu)尚無容足地,尺波寧有躍鱗時。
到頭忍恥求名是,須向青云覓路岐。
-
唐代:黃滔
城上風(fēng)生蠟炬寒,錦帷開處露翔鸞。
已知秦女升仙態(tài),休把圓輕隔牡丹。
-
唐代:陳陶
海岳南歸遠,天門北望深。
暫為青瑣客,難換白云心。
富貴老閑事,猿猱思舊林。
清平無樂志,尊酒有瑤琴。
-
唐代:徐鉉
明光殿里夜迢迢,多病逢秋自寂寥。
蠟炬乍傳丹鳳詔,御題初認白云謠。
今宵幸識衢尊味,明日知停入閤朝。
為感君恩判一醉,不煩辛苦解金貂。
-
宋代:陳瓘
體上衣裳云作縷。
不論寒暑。
世間多少老婆禪,猶苦問、臺山路。
堪笑龐翁無趣。
臨行卻住。
古人公案不須論,還了得、如今否。
-
宋代:趙鼎
檐花點滴秋清。
寸心驚。
香斷一爐沈水、一燈青。
涼宵永。
孤衾冷。
夢難成。
葉葉高梧敲恨、送殘更。
-
宋代:楊無咎
西湖天下應(yīng)如是。
誰喚作、真西子。
云凝山秀,日增波媚,宜晴宜雨。
況是深秋,更當(dāng)遙夜,月華如水。
記詞人解道,丹青妙手,應(yīng)難寫、真奇語。
往事輸他范蠡。
泛扁舟、仍攜佳麗。
毫端幻出,淡妝濃抹,可人風(fēng)味。
和靖幽居,老坡遺跡,也應(yīng)堪記。
更憑君畫我,追隨二老,游千家寺。
-
宋代:張伯壽
家住清湘云外窟,肯隨玉筍同班。
竹林風(fēng)味正相聯(lián)。
獨高霜外節(jié),微露管中斑。
吏隱叢祠聊寄傲,胸襟半是湖山。
此君端可助躋攀。
支頤從鶴立,拱膝看鰲翻。
-
宋代:程必
玉女掃天凈,雍觀掠江寬。
問君何事底急,夜半挾舟還。
三島眠龍驚覺,萬頃明瓊碾破,涼月照東南。
碧氣正吞吐,滿挹漱膺肝。
煙篷上,乘云象,皎天關(guān)。
人間已夢,我獨危坐玩漫汗。
螭殿黃昏未鎖,鶴_翩躚蜚下,共吸酒壺乾。
興罷吹笙去,風(fēng)露五更寒。
-
唐代:崔曙
東林氣微白,寒鳥急高翔。
吾亦自茲去,北山歸草堂。
仲冬正三五,日月遙相望。
蕭蕭過潁上,曨曨辨少陽。
川冰生積雪,野火出枯桑。
獨往路難盡,窮陰人易傷。
傷此無衣客,如何蒙雪霜。
-
清代:錢謙益
閣于山與湖之間,山圍如屏,湖繞如帶,山與湖交相襲也。
虞山,嶞山也。
蜿蜒西屬,至是則如密如防,環(huán)拱而不忍去。
西湖連延數(shù)里,繚如周墻。
湖之為陂為寖 者,彌望如江流。
山與湖之形,經(jīng)斯地也,若胥變焉。
閣屹起平田之中,無垣屋之蔽,無藩離之限,背負云氣,胸蕩煙水,陰陽晦明,開斂變怪,皆不得遁去豪末。
閣既成,主人與客,登而樂之,謀所以名其閣者。
主人復(fù)于客曰:“客亦知河伯之自多于水乎?今吾與子亦猶是也。
嘗試與子直前楹而望,陽山箭缺,累如重甗。
吳王拜郊之 臺,已為黍離荊棘矣。
邐迤而西,江上諸山,參錯如眉黛,吳海國、康蘄國之壁壘,亦已蕩為江流矣。
下上千百年,英雄戰(zhàn)爭割據(jù),杳然不可以復(fù)跡,而況于斯閣 歟?又況于吾與子以眇然之軀,寄于斯閣者歟?吾與子登斯閣也,欣然騁望,舉酒相屬,已不免啞然自笑,而何怪于人世之還而相笑與?”客曰:“不然。
于天地之間有山與湖,于山與湖之間有斯閣,于斯閣之中有吾與子。
吾與子相與晞朝陽而浴夕月,釣清流而弋高風(fēng),其視人世之區(qū)區(qū)以井蛙相跨峙而以腐鼠相嚇也為何如哉?吾聞之,萬物莫不然,莫不非。
因其所非而非之,是以小河伯而大海若,少仲尼而輕伯夷,因其所然而然之,則夫夔蚿之相憐,鯈魚之出游,皆動乎天機而無所待也。
吾與子之相樂也,人世之相笑也,皆彼是之兩行也,而又何間焉?”主人曰:“善哉!吾不能辯也。
”姑以秋水名閣,而書之以為記。
崇禎四年三月初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