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的詩詞(26首)

蘇洵的簡介
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長于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傳世。
-
宋代:蘇洵公孫昔放逐,牧羊滄海濱。
勉強聽鄉(xiāng)里,垂老西游秦。
自顧未為壯,徒為久辛勤。
君子豈必隱,孔孟皆旅人。 -
宋代:蘇洵仲尼為群婢,一走十四年。
荀卿老不出,五十干諸田。
顧彼二夫子,豈其陷狂顛。
出處固無定,不失稱圣賢。
彼亦誠自信,誰難{左血右耳}多言。 -
宋代:蘇洵仲尼魯司寇,官職亦憶優(yōu)。
從祭肉不及,戴冕奔諸侯。
當時不之知,為肉誠可羞。
君子意有在,眾人但愆尤。
置之待后世,皎皎無足憂。 -
宋代:蘇洵日落長安道,大野渺荒荒。
吁嗟秦皇帝,安得不富強。
山大地脈厚,小民十尺長。
耕田破萬頃,一稔粟柱梁。
少年事游俠,皆可荷弩槍。
勇力不自驕,頗能啖干糧。
天意此有謂,故使連西羌。
古人遭邊患,累累斗兩剛。
方今正似此,猛士強如狼。
跨馬負弓矢,走不擇澗岡。
脫甲森不顧,袒裼搏敵場。
嗟彼誰治此,踧踧不敢當。
當之負重責,無成不朝王。
田侯本儒生,武略今洸洸。
右手握麈尾,指揮據(jù)胡床。
郡國遠浩浩,邊鄙有積倉。
秦境古何在,秦人多戰(zhàn)傷。
此事久不報,此時將何償。
得此報天子,為侯歌之章。 -
宋代:蘇洵栽松成徑百余尺,隔徑開堂似兩家。
厭事共邀終日飲,渴春先賞未開花。
客來庭樹鳴寒鵲,酒入肌膚憶冷蛇。
衰病不勝杯酒困,醉歸傾倒欲乘車 -
宋代:蘇洵春入禁城懷舊隱,偶來芳圃似還家。
番番翠蔓纏松上,粲粲朱梅入竹花。
客慢空勞嚴置兕,酒多無用早成蛇。
相公猶有遺書在,欲問郎君借五車。 -
宋代:蘇洵公孫昔放逐,牧羊滄海濱。
勉強聽鄉(xiāng)里,垂老西游秦。
自顧未為壯,徒為久辛勤。
君子豈必隱,孔孟皆旅人。 -
宋代:蘇洵仲尼為群婢,一走十四年。
荀卿老不出,五十干諸田。
顧彼二夫子,豈其陷狂顛。
出處固無定,不失稱圣賢。
彼亦誠自信,誰能恤多言。 -
宋代:蘇洵仲尼魯司寇,官職亦已優(yōu)。
従祭肉不及,戴冕奔諸侯。
當時不之知,為肉誠可羞。
君子意有在,眾人但愆尤。
置之待后世,皎皎無足憂。 -
宋代:蘇洵少壯事已遠,舊交良可懷。
百年能幾何,十載不得偕。
念昔居鄉(xiāng)里,游處了無猜。
飲食不相舍,談笑久所陪。
拜君以為兄,分密誰能開。
齒發(fā)俱未老,未至衰與頹。
我子在襁褓,君猶無嬰孩。
君后獨舍去,為吏天一涯。
我又厭奔走,遠引不復來。
歲月杳難恃,區(qū)區(qū)老吾儕。
況従與君別,多事歲若排。
心力不能救,衰病侵筋骸。
二子皆已冠,如吾苦無才。
君亦已有嗣,眉目秀且佳。
人事知幾變,會合終不諧。
昨者本不出,豪杰苦見咍。
郁郁自不樂,誰為子悲哀。
翻然感其說,東走陵巔崖。
不意君在此,得奉笑與詼。
君顏蔚如故,大噱飛塵灰。
我老應可怪,白髭生兩腮。
新句辱先贈,古詩許見推。
賢俊非獨步,故舊每所乖。
作詩報嘉貺,亦聊以相催。 -
宋代:蘇洵與君多乖睽,邂逅同泛峽。
宋子雖世舊,談笑頃不接。
二君皆宦游,疇昔共科甲。
唯我老且閑,獨得離圈柙。
少年實強銳,議論今我怯。
有如乘風箭,勇發(fā)豈顧帖。
置酒來相邀,殷勤為留楫。
楊君舊痛飲,淺水安足涉。
嗟我素不任,一酌已頳頰。
去生別懷愴,有子旅意愜。
舍棹治陸行,歲晚筋力乏。
予懶本不出,實為人事劫。
相將犯苦寒,大雪滿馬鬣。 -
宋代:蘇洵任君北方來,手出《邠州碑》。
為是魯公寫,遺我我不辭。
魯公實豪杰,慷慨忠義姿。
憶在天寶末,變起漁陽師。
猛士不敢當,儒生橫義旗。
感激數(shù)十郡,連衡斗羌夷。
新造勢尚弱,胡馬力未衰。
用兵竟不勝,嘆息真數(shù)奇。
杲兄死常山,烈士淚滿頤。
魯公不死敵,天下皆熙熙。
奈何不愛死,再使踏鯨鰭?公固不畏死,吾實悲當時。
緬邈念高誼,惜哉我生遲。
近日見異說,不知作者誰。
云公本不死,此事亦已奇。
〈或云公尸解。
雖見殺,而實不死。
〉大抵天下心,人人屬公思。
加以不死狀,慰此苦嘆悲。
我欲哭公墓,莽莽不可知。
愛其平生跡,往往或孑遺。
此字出公手,一見減嘆咨。
使公不善書,筆墨紛訛癡。
思其平生事,豈忍棄路岐?況此字頗怪,堂堂偉形儀。
駿極有深穩(wěn),骨老成支離。
點畫乃應和,關連不相違。
有如一人身,鼻口耳目眉。
彼此異狀貌,各自相結維。
離離天上星,分如不相持。
左右自綴會,或作斗與箕。
骨嚴體端重,安置無欹危。
篆鼎兀大腹,高屋無弱楣。
古器合尺度,法物應矩規(guī)。
想其始下筆,莊重不自卑。
虞柳豈不好,結束煩馽羈。
筆法未離俗,庸手尚敢窺。
自我見此字,得紙無所施。
一車會百木,斤斧所易為。
團團彼明月,欲畫形終非。
誰知忠義心,余力尚及斯。
因此數(shù)幅紙,使我重嘆嘻。 -
宋代:蘇洵十年嘗作犍為令,四脈嘗聞愍俗詩。
共嘆才高堪御史,果能忠諫致戎麾。
會稽特欲榮公子,馮翊猶將試望之。
船系河堤無幾日,南公應已慳來遲。 -
宋代:蘇洵臺省留身凡幾歲,江湖得郡喜今行。
臥聽曉鼓朝眠穩(wěn),行入淮流鄉(xiāng)味生。
細雨滿村莼菜長,高風吹旆彩船獰。
到家應有壺觴勞,倚賴比鄰不畏卿 -
宋代:蘇洵十年曾作犍為令,四脈嘗聞愍俗詩。
共嘆才高堪御史,果能忠諫致戎麾。
會稽特欲榮翁子,馮翊猶將試望之。
船系河堤無幾日,南公應已怪來遲。 -
宋代:蘇洵五月之旦茲何辰,有女強死無由伸。
嗟予為父亦不武,使汝孤冢埋冤魂。
死生壽夭固無定,我豈以此輒怨人。
當時此事最驚眾,行道聞者皆醉辛。
余家世世本好學,生女不獨治組{左纟右川}。
讀書未省事華飾,下筆亹亹能屬文,家貧不敢嫁豪貴,恐彼非彼難為親。
汝母之兄汝叔舅。
求以厥子來結姻。
鄉(xiāng)人婚嫁重母族,雖我不肯將安云。
生年十六亦已嫁,日負憂責五歡欣。
歸寧見我悲且泣,告我家事不可陳。
舅姑叔妹不知道,棄禮自快紛如云。
人多我寡勢不勝,祗欲強學非天真。
昨朝告以此太甚,捩耳不聽生怒嗔。
余言如此非乃事,為婦何不善一身。
嗟哉爾夫任此責,可奈狂狠如癡麏。
忠臣汝不見洩治,諫死世不非陳君。
誰知余言果不妄,明年會汝初生孫。
一朝有疾莫肯視,此意豈尚求爾存。
憂惶百計獨汝母,復有汝父驚且奔。
此時汝舅擁愛妾,呼盧握槊如隔鄰。
狂言發(fā)病若有怪,里有老婦能降神。
呼來問訊豈得已,汝舅責我學不純。
急難造次不可動,堅坐有類天王尊。
導其女妻使為孽,就病索汝襦與裙。
衣之出看又汝告,謬為與汝增殷勤。
多多擾亂莫勝記,咎汝不肯同其塵。
經(jīng)旬乳藥漸有喜,移病余告未絕根。
喉中喘息氣才屬,日使勉強飡肥珍。
舅姑不許再生活,巧計竊發(fā)何不仁。
嬰兒盈尺未能語,忽然奪去詞紛紛。
傳言姑怒不歸覲,急抱疾走何暇詢。
病中憂恐莫能測,起坐無語涕滿巾。
須臾病作狀如故,三日不救誰緣因。
此惟汝甥汝兒婦,何用負汝漫無恩。
嗟余生女茍不義,雖汝手刃吾何言。
儼然正直好禮讓,才敏明辯超無倫。
正應以此獲尤譴,汝可以手心自捫。
此雖法律所無奈,尚可仰首披蒼旻。
天高鬼神不可信,后世有耳猶或聞。
只今聞者已不服,恨我無勇不復冤。
惟余故人不責汝,問我此事久嘆呻。
慘然謂我子無恨,此罪在子何尤人。
虎跑牛觸不足怪,當自為計免見吞。
深居高堂閉重鍵,?;⒇M解逾墻坦。
登山入澤不自愛,安可僥倖遭騏驎。
明珠美玉本無價,棄置溝上多緇磷。
置這失地自當爾,既爾何咎荊與榛。
嗟哉此事余有罪。
當使天下重結婚。 -
宋代:蘇洵舟行道里日夜殊,佳士恨不久與俱。
峽山行盡見平楚,舍舡登岸身無虞。
念君治所自有處,不復放縱如吾徒。
憶昨相見巴子國,謁我江上顏何娛。
求文得卷讀不已,有似駿馬行且且。
自言好學老未厭,方冊幾許魯作魚。
古書今文遍天下,架上未有耿不愉。
示我近所集,漫如游通衢。
通衢眾所入,癃殘詭怪雜沓不辯可嘆吁。
文人大約可數(shù)者,不過皆在眾所譽。
此外何足愛,刓破無四隅。
況予固魯鈍,老蒼處群雛。
入趙抱五弦,客齊不吹竽。
山林自竄久不出,回視眾俊驚錕鋙。
豈意誤見取,騏驥參羸駑。
將觀馳騁斗雄健,無乃獨不堪長途。
凄風臘月客荊楚,千里適魏勞奔趨。
將行紛亂若無思,強說鄙意慚區(qū)區(qū)。 -
宋代:蘇洵系舟長堤下,日夕事南征。
往意紛何速,空嚴幽自明。
使君憐遠客,高會有馀情。
酌酒何能飲,去鄉(xiāng)懷獨驚。
山川隨望闊,氣候帶霜清。
佳境日已去,何時休遠行。 -
宋代:蘇洵少年喜奇跡,落拓鞍馬間。
縱目視天下,愛此宇宙寬。
山川看不厭,浩然遂忘還。
岷峨最先見,晴光厭西川。
遠望未及上,但愛青若鬟。
大雪冬沒脛,夏秋多虵蚖。
乘春乃敢去,匍匐攀孱顏。
有路不客足,左右號鹿猿。
陰崖雪如石,迫暖成高瀾。
經(jīng)日到絕頂,目眩手足顛。
自恐不得下,撫膺忽長嘆。
坐定聊四顧,風色非人寰。
仰面囁云霞,垂手撫百山。
臨風弄襟袖,飄若風中仙。
朅來游荊渚,談笑登峽船。
峽山無平岡,峽水多悍湍。
長風送輕帆,瞥這難詳觀。
其間最可愛,巫廟十數(shù)巔。
聳聳青玉斡,折首不見端。
其馀亦詭怪,土老崖石頑。
長江渾渾流,觸齧不可攔。
茍非峽山壯,浩浩無隅邊。
恐是造物意,特使險且堅。
江山兩相值,后世無水患。
水行月余日,泊舟事征鞍。
爛熳走塵土,耳囂目眵昏。
中路逢漢水,亂流愛清淵。
道逢塵土客,洗濯無瑕痕。
振鞭入京師,累歲不得官,悠悠故鄉(xiāng)念,中夜成慘然。
五嘆不復留,馳車走轘轅。
自是識嵩岳。
蕩蕩容貌尊。
不入眾山列,體如鎮(zhèn)中原。
幾日至華下,秀色碧照天。
上下數(shù)十里,映睫青巑巑。
迤邐見終南,魁岸蟠長安。
一月看山岳,懷抱斗以騫。
漸漸大道盡,倚山棧夤緣。
下瞰不測溪,石齒交戈鋋。
虛聞怖馬足,險崖磨吾肩。
左山右絕澗,中加一繩慳。
傲睨駐鞍轡,不忍驅(qū)以鞭。
累累斬絕峰,兀不相屬聯(lián)。
背出或逾峻,遠騖如爭先。
或時度岡領,下馬步險艱。
怪事看愈好,勤劬變清歡。
行行上劍閣,勉強踵不前。
矯首望故國,漫漫但青煙。
及下鹿頭坂,始見平沙田。
歸來顧妻子,壯抱難留連。
遂使十余載,此路常周旋。
又聞吳越山,中明水澄鮮。
百金買駿馬,往意不自存。
投身入廬岳,首挹瀑布源。
飛下二千丈,強烈不可干。
馀潤散為雨,遍作山中寒。
次入二林地,遂獲高僧言。
問以絕勝境,道我同躋攀。
逾月不倦?yún)挘瑤r谷行欲殫。
下山復南邁,不知已南虔。
五嶺望可見,欲往苦不難。
便擬去登玩,因得窺群蠻。
此意竟不償,歸抱愁煎煎。
到家不再出,一頓俄十年。
昨聞廬山郡,太守雷君賢。
往求與識面,復見山欝蟠。
絕壁橫三方,有類大破鐶。
包裹五六州,倚之為長垣。
大抵蜀山峭,巉刻氣不溫。
不類嵩華背,氣象多濃繁。
吳君潁川秀,六載為蜀官。
簿書苦為累,天鶴辦籠樊。
岷山青城縣,峨嵋亦南犍。
黎雅又可到,不見宜悒然。
有如烹脂牛,過眼不得飡。
始謂泛峽去,經(jīng)約今又愆。
只有東北山,依然送歸軒。
他山已不見,此可著意看。 -
宋代:蘇洵至和元年秋,蜀人傳言有寇至,邊軍夜呼,野無居人,謠言流聞,京師震驚。
方命擇帥,天子曰:“毋養(yǎng)亂,毋助變。
眾言朋興,朕志自定。
外亂不作,變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競,惟朕一二大吏。
孰為能處茲文武之間,其命往撫朕師?”乃推曰:張公方平其人。
天子曰:“然。
”公以親辭,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歸屯軍,撤守備,使謂郡縣:“寇來在吾,無爾勞苦。
”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慶如他日,遂以無事。
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凈眾寺,公不能禁。
眉陽蘇洵言于眾曰:“未亂,易治也;既亂,易治也;有亂之萌,無亂之形,是謂將亂,將亂難治,不可以有亂急,亦不可以無亂弛。
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墜于地。
惟爾張公,安坐于其旁,顏色不變,徐起而正之。
既正,油然而退,無矜容。
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爾張公。
爾繄以生,惟爾父母。
且公嘗為我言‘民無常性,惟上所待。
人皆曰蜀人多變,于是待之以待盜賊之意,而繩之以繩盜賊之法。
重足屏息之民,而以斧令。
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賴之身,而棄之于盜賊,故每每大亂。
夫約之以禮,驅(qū)之以法,惟蜀人為易。
至于急之而生變,雖齊、魯亦然。
吾以齊、魯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齊、魯之人待其身。
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齊民,吾不忍為也。
’嗚呼!愛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見也。
”皆再拜稽首曰:“然。
”蘇洵又曰:“公之恩在爾心,爾死在爾子孫,其功業(yè)在史官,無以像為也。
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則何事于斯?雖然,于我心有不釋焉。
今夫平居聞一善,必問其人之姓名與其鄉(xiāng)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長短大小美惡之狀,甚者或詰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見其為人。
而史官亦書之于其傳,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則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由此觀之,像亦不為無助。
”蘇洵無以詰,遂為之記。
公,南京人,為人慷慨有大節(jié),以度量雄天下。
天下有大事,公可屬。
系之以詩曰:天子在祚,歲在甲午。
西人傳言,有寇在垣。
庭有武臣,謀夫如云。
天子曰嘻,命我張公。
公來自東,旗纛舒舒。
西人聚觀,于巷于涂。
謂公暨暨,公來于于。
公謂西人“安爾室家,無敢或訛。
訛言不祥,往即爾常。
春而條桑,秋爾滌場。
”西人稽首,公我父兄。
公在西囿,草木駢駢。
公宴其僚,伐鼓淵淵。
西人來觀,祝公萬年。
有女娟娟,閨闥閑閑。
有童哇哇,亦既能言。
昔公未來,期汝棄捐。
禾麻芃芃,倉庾崇崇。
嗟我婦子,樂此歲豐。
公在朝廷,天子股肱。
天子曰歸,公敢不承?作堂嚴嚴,有廡有庭。
公像在中,朝服冠纓。
西人相告,無敢逸荒。
公歸京師,公像在堂。